今年以来,南阳市委编办以“一个引领、两个增强、三个提升”为创建载体,全力打造“工作时效快、服务效能优、业绩成效实”的“三效”特色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助力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1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机构编制统计及实名制管理工作成效突出单位”、“全市督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共有12名同志被表彰奖励,切实增强了机关党建工作在党员干部中的影响力,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为推进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立足机构编制实际,突出党建特色品牌
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经市委编办室务会会议研究,确定市委编办特色党建品牌为:建设“工作时效快、服务效能优、业绩成效实”的“三效”特色党支部,并印发了《中共南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实施方案》。各党支部以“一个引领、两个增强、三个提升”(即突出政治引领;增强履职尽责能力、增强工作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业绩成效)为载体,推动“三效”特色党支部建设出精品、见实效。
二、聚焦服务中心大局,抓实创建举措
一是创建工作时效快的高效率党支部。公文流转“快”。严把收文拟办关、内部运转关、公文质量关,确保公文“进”得顺畅、“转”得高效、“出”得合格,以公文流转高效率助推业务办理高质量;业务办理“快”。缩短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人员平行调动用编事项办理时限;将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变更登记事项的完成时限从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注销登记事项现场受理,当场办结;落实反馈“快”。严格落实“13710”工作制度要求,让高效闭环成为工作自觉,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是创建服务效能优的服务型党支部。服务中心大局“优”。围绕南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任务和“三区一中心一高地”的发展定位,找准服务发展大局的切入点,结合我市机构编制资源实际加大保障力度,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保障发展大局的能力水平;服务部门单位“优”。严格落实市委编办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为部门单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服务基层一线“优”。巩固好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做好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准备工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不折不扣落细落实落地,推进基层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是创建业绩成效实的务实型党支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实效。不断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扭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益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实绩。始终坚持在总量范围内围绕中心工作去优化调整,用改革思维、创新思维为市委中心工作提供机构编制保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推动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务实事。坚持机构编制刚性约束,突出法治思维,推动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编印《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汇编》,强化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宣传;加强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预防教育,强化监督问责,持续纠治“条条干预”,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三、紧扣工作业绩成效,注重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一是实干拼争创一流。坚持“有评比的争第一,无评比的创经验”,紧盯市委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着力优化提升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放权赋权改革,分四批向11个县市放权421项,分三批向市辖区放权299项,分三批向市管开发区(功能区)放权260项,并抓好放权后的跟踪问效,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做好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市直33个部门共保留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10类行政权力事项4776项。截止10月底,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权责清单全部调整到位。放权赋权力度在全省处于先进行列。
二是高效闭环抓落实。以开展“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服务保障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聚焦护航发展,全面落实“13710”制度,弘扬“四敢”精神,践行“四个极限”,破解难题,建章立制,今年以来编印了《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汇编》,修定和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关于精简规范文电办理工作流程》《督办工作制度(试行)》等工作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对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做到及时跟进落实、及时跟踪问效,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截止12月份,承办“13710”重点督办件102件,限时办结率100%,被评为“全市督查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紧盯改革强保障。在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事业单位设置,围绕功能区产业发展需要,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职教园区建设发展中心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进一步优化加强两个功能区的机构编制设置。坚持资源统筹、动态管理,为市属中小学增加教师编制,解决大班额现象,调整理顺部分完全学校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大力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各项任务,扎实做好调研摸底、机构设置、职责划转、人员转隶等工作,高质量完成疾控体系改革工作,为织紧织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提供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