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以全省推进县区事业单位重塑性为契机,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以新理念引领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新突破,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増势赋能提供高水平机构编制保障。
聚焦内部挖潜,有效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将改革作为事业单位重塑重构的重要契机,在不折不扣完成省定改革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高树目标、高点定位,最大程度撤并整合不适应发展的事业机构,优化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盘活闲置低效“用编”,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仍由县区调配使用。改革后,各县区不仅全面完成既定改革任务,超额实现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量“双控”目标,还通过深入挖潜,进一步盘活了事业机构编制资源,为下步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
聚焦中心大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谋划推进改革时,立足各县区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坚持“减法”与“加法”同做,“瘦身”与“健身”并举,在精简机构和编制的同时,将改革盘活的机构和编制资源,用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领域。改革过程中,各县区加大精简比例,用盘活的机构编制资源,设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政务大数据中心、驻外招商服务中心等,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于“刀刃上”,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业务协同、助推招商引资、服务保障“三个一批”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基层民生,强化机构编制服务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考虑民生领域用编需求,将改革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向为民服务和基层一线倾斜。突出公益导向,优先支持保障公立医院用编需求,为医院增加编制2500多名;坚持“减上补下”,从市本级下放事业编制1200多名,为县区乡镇公立幼儿园解决燃眉之急;落实“减县补乡”,为乡镇一线补充编制1500多名,有效缓解了教育、医疗卫生和基层乡镇的编制缺口问题。
聚焦关键环节,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考虑机构编制精简与县区公益事业发展实际,着力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机关后勤服务和公务接待、干部教育培训、数据信息、检验检测认证等行业领域事业单位,全部跨领域、跨行业划转到位,真正实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不仅节约了财政经费,也破除了部门壁垒,由“九龙治水”变“攥指成拳”,为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激活了蕴藏潜能、积蓄了发展势能、催化了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