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工作部署以来,商丘市委编办注重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做到“四下功夫”,扎实做好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工作。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事业单位的领导,促进了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服务本位,优化了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为商丘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突出重点做“加法”,在增强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一是加强民生领域保障。坚持聚焦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卫生等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健全完善公益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整合组建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更好发挥了就业“民生之本”的稳定作用,充分凸显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整合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理顺了公共卫生防控运行机制和指挥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编制调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深入挖潜现有编制资源,推动编制资源向改革的突破点、发展的增长点、民生的关切点倾斜,加大了应急、疾控、科研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保障力度,把宝贵编制资源用在了刀刃上、配到了关键处。三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本着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加强党委职能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调整优化,切实为党委机关履行相关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在制定事业单位“三定”规定时,明确具体内设机构承担党建、党风廉政、意识形态、精神文明等工作,确保党的建设工作职责在事业单位不落空、有机构承担。
二、大力精简做“减法”,在注重瘦身健身上下功夫。一是撤并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聚焦优化布局结构改革重点,加大精简和统筹力度,着力解决事业单位规模过小、功能萎缩、分散重复设置、职责交叉重叠等突出问题。通过改革,对“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在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进行了撤销,对规模过小、编制在7名以下的87个市直事业单位和编制在5名以下的599个县(市、区)直事业单位均不再保留。二是大力度精简优化机构编制。加大功能相近事业单位的整合力度,通过合并“同类项”、单设“必设项”,市直事业机构精简46.9%,事业编制精简23.3%,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13.8%;9个县(市、区)事业机构共精简49.5%,事业编制精简20.5%,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12%,市、县两级均超额完成省定“421”精简目标。三是跨“空间”推进行业领域整合。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的原则和条块结合的思路,统筹推进党史和地方史志、机关后勤和公务接待、检验检测、社会保险经办等行业领域机构跨行业跨部门优化重组,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三、立足长远做“乘法”,在围绕中心大局上下功夫。一是强化人才编制保障。按照“专编专用、动态管理、人走编收、循环使用”的原则,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若干名编制探索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满编事业单位难以引进高层次或急需紧缺人才等突出问题,破解人才引进“瓶颈”。坚持“严控编制、不控人才”,全力保障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用编需求,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一事一议”“特需特办”,随时受理、一次办好,加大编制服务保障力度。二是发挥机构设置效能。围绕商丘市致力打造“七个强市”的目标,把准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改革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乘法”效应,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实现1+1>2,更好服务现代化商丘建设。如: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审批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组建了市政务大数据中心,为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重要支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整合市农业农村局所属16个事业单位,组建乡村产业发展中心,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做好编制动态调整。加大跨部门、跨层级编制统筹使用力度,打破编制核定之后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格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编制资源进行“精准滴灌”,切实在有限的编制资源内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减县补乡”,全市向乡镇和街道调剂增加2657名事业编制,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增加13名。
四、强化措施做“除法”,在推进改革落实上下功夫。一是加强督查督办。为加快推进改革,市委编办会同组织、财政等部门,成立联合调研督导组,由处级领导干部带队,多次深入相关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开展专项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方案,清除存在问题。针对改革进展较慢的市直部门和县(市、区),下发《督办通知单》,督促认真做好整改落实。二是实行驻点指导。研究制定了“领导包县、科长驻点”制度,抽调业务骨干,分成4个专项改革小组,下沉县(市、区)蹲点指导调研,驻点科长围绕“五查五看”清单,对改革完成情况进行逐项验收,每日汇报、每周汇总、半月总结。三是建立结项制度。围绕“三定”规定印发、机构挂牌、印章启用、主要负责人配备、人员转隶、人事及工资关系办理、资产划转和按新职能运行等8个方面,建立信息核实、结项申报、整改推进、编办复核申报程序,由党委统筹、编办牵头、部门联动,逐项逐级对改革完成事项进行评估审核,形成结项报告报市委编办登记备案。截止9月10日,市直部门及县(市、区)均已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结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