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濮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念好“赋、优、转、沉、新、补”六字诀,统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起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了经济发达镇发展活力。
念好“赋”字诀,科学赋权,扩大基层政府管理权限。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则放、上下结合、规范运行的原则,向4个经济发达镇下放36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过“基础清单+赋权清单”的方式编制发达镇权责清单,并配套完善权限承接监管措施。2019年,各经济发达镇所在县至少召开两次赋权工作协调会,先由各镇参照省赋予发达镇18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指导目录,研究提出本镇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需求,经县直部门评测和法制审核后,印发放权目录文件。之后再次召开赋权工作协调会,会同发达镇就赋权事项培训指导、保障落实、建立机制等问题深入讨论,确保赋权程序规范,乡镇有效承接,标准高效运转。
念好“优”字诀,优化机构,建立简约高效组织架构。经济发达镇统一设置12个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除必设机构外,允许结合各自产业发展重点设置特色机构。濮阳县文留围绕“以工兴镇”和“强力招商抓工业”发展战略,设置产业发展办公室(招商服务办公室);清丰县柳格镇致力服务家具制造、食用菌产业等市县重点项目,设置改革与发展办公室(重点项目办公室);南乐县元村镇围绕基层治理“多网合一”工作机制设立大数据服务中心;范县濮城镇坚持以绿色生态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设立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同时,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和产业集聚区套合设置,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各类社会事务由发达镇统一负责。
念好“转”字诀,转变职能,推行集中审批服务和综合执法。将濮阳县文留镇和南乐县元村镇纳入便民服务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积极改进经济发达镇基层治理方式和服务水平。文留镇从便民服务窗口入驻、场地建设、运行机制、日常管理等七个方面着手,持续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简约高效便民服务体系,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元村镇围绕“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目标,大力整合执法力量,规范设置执法机构,集中行使执法职能,健全完善“县乡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改变了原来部门执法队伍分散、乡镇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情况,初步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行政执法机制。
念好“沉”字诀,人员下沉,建立务实高效用编用人制度。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采取“减县补乡”办法,向经济发达镇下沉编制和人员。4个经济发达镇共下沉事业编制80名,平均每个镇增加事业编制20名。人员下沉方面,采取选派县直事业单位差额补助和经费自理编制人员到发达镇工作,满3年后择优转为全供人员、超编单位退役军人安置到发达镇直接入编和招聘等方式。选聘工作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依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方式进行,确保把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下沉到基层。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确保发达镇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念好“新”字诀,创新管理,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水平。南乐县元村镇实行“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将18个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片区,各片区由1-2人负责,实现网格全覆盖、每寸土地都有责任人。镇日常管理事项全面纳入县“多网合一”网格体系,所有上报事项实现一个工作日办结,最快一小时办结。清丰县柳格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立“5+N”微联工作法,建立多维网格深化基层综合治理。“5”指1名社区民警,1名辅警、1名网格员,1名人民调解员,1名村干部;“N”指多维度挖掘社会有效力量。以“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全面参与社会治理和便民服务工作。
念好“补”字诀,配套补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财力与事权匹配原则,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经济发达镇重点项目财政扶助额度,配套落实奖励资金,助力经济发达镇产业发展。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胡萝卜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投资1500余万,目前能够为全镇594户贫困户增加人均收入500-1300元。清丰柳格镇“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投资1880万元,已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濮阳县文留镇流转土地2万亩发展高效优质绿色农业。范县濮城镇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投资达到1200万元。经济发达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