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发挥机构编制管理职能,主动作为,守正创新,从法治化建设、优化服务、盘活编制资源、加强监督检查四方面着力,创新运用“加减乘除”法,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根本遵循,聚焦标准化思维、系统化理念、法治化要求,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方面推动学习宣传常态化。坚持将学习机构编制相关法规制度、规范性文件及机构编制业务知识等作为常态化工作,将近年来上级部门下发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编纂成册,分发全体干部研读学习,结合工作重点制定学习计划,落实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全面增强干部职工机构编制法治意识;推动《条例》进入市委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并将《条例》及配套法规制度学习贯彻情况作为机构编制日常监督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体系。坚持以实用性、针对性、严肃性为基本原则,制定出台《机构编制申请事项报送工作规范》《中共驻马店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共驻马店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共驻马店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作配合工作办法》等制度,不断规范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强化刚性约束,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法治化水平。
持续优化服务,“减”少部门跑腿。以涉及申请调整机构编制事项的事业单位为重点,以帮助部门解决实际诉求为前提,靠前服务、主动作为,持续开展实地调研,缩减部门办事耗时,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效能。首先,紧紧围绕动议、论证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做好调研前的各项论证准备工作,精准拟定调研提纲,同时,依托实名制系统,结合申请事项,利用查询、统计等报表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为实地调研提供数据参考。其次,针对部门提出的机构编制需求,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单位运行、履职情况及存在问题。最后,认真梳理调研情况,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对调研中形成的有价值的观点、思路和举措加以总结,针对性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部挖潜、优化职能配置等多种解决办法,严谨撰写调研论证报告,为市委编委科学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盘活编制资源,“乘”出编制效益。坚持控总量、优结构、保重点、促发展、增活力的工作思路,“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管住与用好同发力,聚力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益 。一方面加大对“小弱散”事业单位撤并整合力度。结合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围绕部门主责主业和公共服务职能,对职责任务相近的事业单位“合并同类项”,加大跨部门整合力度,统筹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和公务接待、干部教育培训、报刊传媒、数据信息、检验检测认证等行业领域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相关领域资源集约化优化配置。比如,新组建的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整合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粮食等部门检验检测职能,通过人员、硬件设施、业务及专业技术的一体化融合与高效配置,形成检验检测行业的最佳组合。另一方面加大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保障力度。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促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倾斜。及时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确保持续全面达标,同时在公立医院、公办幼儿园全面推行员额制管理,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编制需求。为加强公众生命安全工作,推进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成立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完善疾控机构工作机制,对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级公立医院相关科室全面优化设置,强化疾控机构编制配备,高标准核定,及时调剂补充编制缺额,确保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配备全面达标。
加强监督检查,“除”掉问题弊端。坚持常态化开展机构编制核查,突出宣传预防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督促整改与完善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每月选取不少于5个部门(单位)“上门”调研,采取座谈交流、档案查阅、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机构配置效益、编制使用效益和机构编制管理等进行评估,并对机构编制相关知识、政策法规进行普及宣传。二是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如针对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涉及的单位挂牌、内设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人员转隶、法人变更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三是提升监督检查科学性,通过设计数学模型,科学计算工作量,衡量科室、部门工作饱满度;探索设计《机构编制体检单》,科学衡量编制使用效益、机构设置效益等方面“健康度”,利用数据诊疗实现检查精准化、科学化。四是确保监督检查实效性,完善机构编制日常监督问题台账,对于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一单一档”,明确整改措施及时限并及时跟踪问效,不断推进整改销号。并对各单位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归类、分析,对共性问题,查原因、堵漏洞,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