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郑州市委编办紧扣郑州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的实际,围绕文化强省战略,着力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将8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类别归并管理、做强功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一、在“统”上下功夫,建立古代文物展博体系。聚焦原有
博物馆“全而杂、多而散、大而弱”导致的发展活力欠缺问题,以郑州博物馆原有管理机构为主体,整合市内所有以陈展保护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机构,将原商都遗址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运河遗产博物馆、南水北调出土文物博物馆等作为郑州博物馆下设分馆,实现人员编制统一管理、文物设施统一调配、后勤财务统一保障,通过推动资源集约化管理,促进优势互补,降低运行成本。
二、在“调”上做文章,建立红色文化展博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革命文物管理水平、擦亮“二七精神”文化名片,调整优化二七纪念馆管理机构职能配置,增加对二七纪念馆(塔)、二七纪念堂、二七工人夜校旧址、北伐战争纪念馆、纺织工业纪念馆等管理职责,明确新建近现代文物文化展博区均交由二七纪念馆管理,以职能优化助协同创新,以资源整合促“品牌效应”,为更好研究保护近现代革命文物,传承弘扬郑州特色红色文化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三、在“融”上创亮点,建立考古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郑州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定位,将原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更名为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挥其“龙头”管理作用,统一建设管理黄河沿线郑州段的大河村、双槐村、西山、青台及老奶奶庙等考古遗址,串联融合沿线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郑州区域内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展示廊道,推动形成集遗址保护、考古发掘、文化传播、旅游休闲、文创开发功能为一体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支撑点。
四、在“聚”上见实效,建立文保技术支撑体系。着力补
齐城市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保护性、抢救性发掘存在的人才需求缺口,将文化遗产研究院整体并入嵩山文明研究院,把联系密切的职能职责和人员编制聚合起来,激发集聚效应,同时为文物系统核增59名事业编制,专门用于引进文保、考古、文物发掘等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后勤保障、辅助服务等适合市场提供的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使“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力增强了考古发掘力量,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起来,激发集聚效应,同时为文物系统核增59名事业编制,专门用于引进文保、考古、文物发掘等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后勤保障、辅助服务等适合市场提供的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使“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力增强了考古发掘力量,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