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一个周末,邓州十余文友相约去坐禅谷采风。从工作中抽身出来,忙里偷闲,走近山水,寻景觅趣,是我久已向往的赏心乐事。
文友们分乘两辆小车,出邓州市区,来到淅川宋岗码头,等待驳船把车载过去。一路上,车辆轻快疾驰,心情也畅快轻松。本来去坐禅谷有更近捷的道,走这个水路,可以多感受一下丹江湖水的风姿。青山绿水对来自平原的我有一种特别的魅惑,地势落差造成的高低错落产生美感,而我更多是想好好亲近自然一次。
坐禅谷藏在深山,值得期待,更多还是被他的名字所吸引,未进山里,先有这丹江湖一泓碧水铺垫,让人激动不已,湖光山色两相和,佳山秀水情趣多。驳船满载车辆后,鸣笛出发,我们便多情的挥手作别水清沙白的湖岸和静静伫立的远山。
让人期待的是前方渐行渐宽的水面,水天一色,烟波浩淼。我们端坐船头,面朝湖水,意气风发。在内陆第一大人工湖的水面上,才真切感受到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境,不亲自看到,难以体会。想想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山水该是一部大书,需要人们一生用脚步去跋涉,山水便也给了人们山的伟岸品格和水的博大胸怀。
湖面上水波动荡,如繁星闪闪,又如鱼鳞片片,远远近近绝不相同的波纹让人对湖底颇生联想,又疑惑重重;波纹柔滑细腻让人想去触摸,又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湖水湛蓝,深不可测,犹如西子深沉的双眸,凝神盯视,一往情深,如入禅境。船边浪花堆雪,如同碎玉,若不是哗哗水声、文友们的朗朗笑声,让人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也不去多想,自知远离红尘喧嚣,偷得浮生半日闲。
文友们在谈文学,谈人生,论社会,文友聚会,更多是思想互相碰撞,思路互相启发。我珍惜这样的机缘,把每一次相遇相聚都当作欢喜的由头。近水遥山皆有意,风霜雨雪总关情。凡俗如我,高兴时就激情满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上下求索,左右逢源,山水任我行,美景揽怀中;疲累时叹人力有限,蛰伏在家,关门谢客,懒得应酬,阅读写作。
如我等文友,谁敢说下次旧地重游,也还是原来的人和心情。佛说,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珍惜擦肩而过的人,珍惜携手同行的人,珍惜每一次机缘,与人为善,广结善缘,成人之美。人生苦短,快乐的理由那么多,远方有美景在召唤。
下了船,车子直驶坐禅谷,在山门前稍事休息,我们向山里进发。山势连绵,起伏不断,山路曲折,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树木掩映,杂花纷披,惊喜不断。
拄一杆木杖,呼朋引伴,迤逦而行,欢声笑语,山鸣谷应,水声淙淙,如闻仙乐。面壁崖旁,瀑布飞溅,如降甘霖,阳光照射,飞花碎玉;龙王泉边,水涌不断,清凉爽身。文友们濯足戏水,纷纷赞叹造化神奇,神妙无穷。坐禅谷真是修身养性、避暑休闲的胜地。
登临之苦与乐,只有文友们自知,文人本也柔弱,通过跋涉游历,去强健自己的人格和体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离天愈近,与佛愈近,与善愈近,心也愈静。心安,心静,在静中自己的精神主宰了自己的肉体。
于丹说,一个国家融入世界的方式是交流。我想,一个人融入社会的方式便是跋涉,亲近自然的姿态应该是行走。在跋涉中,和天地对话,倾听自然的指令,达成与整个世界的沟通;在行走中,与天地感应,适应自然的法则,达成与自然的和解。
人的力量和自然比起来是渺小的,想想身边的天灾人祸,洪水灾难,谁都抗拒不了。懂得了天地自然之道,人要善于随遇而安,趋利避害。
尘世的喧嚣和浮华很容易让人迷顿自失,怎样平伏自己的内心。多去自然中寻找,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反躬自问自己真实的感受。佛说,人们烦恼的原因便是欲望太多。干净单纯的快乐映照着坦荡美丽的心境。改变可以改变的,认可不能改变的。爱惜自己追求的,珍惜自己拥有的。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阅尽人间美景,我只取一枝春色珍存。观沧海博大,我只饮一瓢水解渴。千帆过尽,我只等待我自己的船。文友们用文字的光芒和热力互相照耀温暖,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把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涂抹上自然的色彩,凝炼成文字,去回报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自得。(邓州编办 魏新征)